张丽萍;王广州;随着中国人口初婚时间不断推迟,婚姻模式变化成为影响人口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人口年龄别未婚比例曲线等数据,提出初婚机会窗口概念,揭示初婚模式变化的人口学含义。初婚机会窗口包含时间跨度、窗口开启与关闭的年龄节点、窗口高度三个维度。对中国1990—2020年人口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第一,初婚机会窗口已从“早开始快结束”逐渐向“晚开始慢结束”的模式转化。男女初婚机会窗口起始年龄均推迟3岁;机会窗口持续时间明显延长,男性从9年增至14年,女性从6年增至11年;同时单位时间未婚比例降低速度放缓。第二,群体差异分析显示城乡与教育分层对初婚机会窗口影响显著。从分城乡角度看,乡村男性的初婚机会窗口开启最早(22岁)且持续最长(16年),38岁开始进入滞涨期;城市女性停滞期年龄最晚(39岁),显著晚于乡村女性(33岁)。从受教育的角度看,低学历群体初婚机会窗口呈现“早开启、长持续”特征,初中及以下男性窗口从21岁开启,持续17年;高学历女性则面临更突出的婚育挤压,硕士及以上女性滞涨期长达10年,窗口持续时间达21年,乡村低学历男性成为晚期结婚最难的群体。第三,初婚机会窗口变化的人口学影响结果显示:2020年滞涨期未婚人口中,城市男性163.83万人,乡村男性336.16万人,城市女性217.44万人,婚姻挤压问题在乡村男性群体中尤为突出。从生育的角度看,初婚机会窗口开启时间推迟显著降低生育水平,2020年因初婚机会窗口延后导致总和生育率下降18.19%,且35岁后女性生育能力与辅助生殖成功率明显下降,加剧生育水平走低趋势。从代际结构的角度看,初婚推迟延长人口再生产周期,女性初婚机会窗口关闭后的余寿从50.59岁增至52.76岁,亲子共存时间更长。初婚机会窗口变迁是社会经济转型、教育普及、性别结构失衡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时间敏感性”特征导致错过窗口者终身未婚风险激增。这一变化不仅加剧了低生育率与人口负增长趋势,还有可能进一步引发“结婚难”等社会问题,对人口再生产和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初婚机会窗口的界定和研究为理解中国婚育模式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2025年05期 v.48;No.273 6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