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刊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东北全面振兴

  • 科学认识人口新形势 推进东北全面振兴

    原新;王丽晶;

    2023年9月7日,在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了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推动东北振兴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东北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先进入超低生育水平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也是率先进入人口负增长的地区,人口减少、劳动力不足、老龄化加剧、城市人口收缩等人口问题提前显现。同时,东北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产业基础雄厚、教育资源丰富、城市化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良好、集体主义文化浓厚等方面的优势。东北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要保持适度人口规模,持续提升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强化人才政策,优化人口布局,引导人口流动迁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2024年01期 v.46;No.263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8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东北全面振兴下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路

    王晓峰;刘华伟;

    <正>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人口高质量发展成为东北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重要一环。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对人口发展的正确认识、科学规划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一切政策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我们要正确看待东北地区人口发展新形势,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2024年01期 v.46;No.263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9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东北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于潇;高震极;

    <正>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了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并强调指出“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人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东北三省在人口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由于较好地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东北三省率先进入超低生育水平,人口负增长、劳动力不足、老龄化与少子化加剧等人口问题提前显现。在新的人口形势下,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加社会福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解决东北地区人口结构性问题,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必由之路。

    2024年01期 v.46;No.263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1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高等教育服务东北振兴:现状、挑战与对策

    孙长智;

    <正>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提升全民特别是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东北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强国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高质量教育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关键,当前东北地区正处于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育、科技、人才提供三位一体全方位、多要素支撑,迫切需要东北高校凝练特色、集聚优势、精准发力,在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本文主要就东北地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现状、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及如何破解这些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东北振兴进行探讨。

    2024年01期 v.46;No.263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7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人口与发展

  • 人口规模回旋空间与区域产业发展

    王金营;马文腾;

    未来30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需要雄厚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需要一个相对完整、自主、庞大而丰裕度较高的产业体系予以支撑。深入认识人口增长时期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因素在产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有助于在人口负增长条件下更好地保持产业体系完整性,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业丰裕度。为此,本文基于文献析出方法从理论上阐释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依据自身人口规模进行专业化与多样性选择的情况,并且存在两者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选择以地级市和城市群为观察样本,采用两步广义矩模型(GMM)、空间杜宾模型,并通过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检验了在一定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等其他条件下,区域产业专业化和多样性变动发展过程中人口规模的回旋效应和具体作用。研究发现:区域人口规模对区域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发展的互动影响呈现倒“U”型;区域人口规模对区域产业多样性集聚和发展的互动影响呈现“U”型;在区域产业专业化、多样性集聚过程中,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中原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集聚的专业化效应和多样性效应得到充分释放,长三角城市群产业集聚的多样性效应更加明显。这充分说明在拥有巨大人口规模形成的超大市场和充沛的劳动力供给且国土广袤的前提下,各个空间单元(行政区域)可以根据自身禀赋优势和人口规模,在国内大市场中选择更适宜的产业集聚模式,即专业化和多样性,从而实现区域产业分工协调发展,如此便能够在总体人口负增长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异明显的状态下,保持全国产业体系完整和基础性产业丰裕度提升。这一结果充分证明巨大的人口规模以及各个区域合理的分布使我国在区域产业专业化、多样性和产业体系完整性方面具有较大的回旋空间。当然,人口规模回旋空间效应的释放不会完全自动形成,需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畅通要素流动,破除行政壁垒;人口需要朝着规模稳定、素质提升、结构均衡、分布合理和世代赓续的高质量发展方向和轨道转变。只有人口高质量发展才能够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更多的新动能。

    2024年01期 v.46;No.263 3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中国家庭教育期望的代际偏差与青少年发展

    杨雪;魏雅鑫;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与其成年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密切相关,家庭教育期望既蕴含外部期待,又承担着内部的引导作用,是影响其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期望涵盖父代教育期望和子代教育期望,二者承载主体不同,其主要目标和最终结果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厘清这种家庭教育期望的代际偏差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对促进青少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家庭教育期望的视角出发,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在构建青少年发展综合性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社会资本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框架探讨家庭教育期望代际偏差和青少年发展的关系,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各类代际偏差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镇家庭教育期望水平普遍较高,而农村家庭教育期望水平参差不齐,城乡之间存在教育期望的隐性不平等;受制于家庭教育期望低水平和高偏差的束缚,农村家庭的青少年发展处于明显劣势,父母情感缺位进一步加深了其发展困境;家庭教育期望的代际偏差能够显著影响青少年发展,相较父代偏低型,一致偏高型有助于提升其发展水平,而一致偏低型和父代偏高型则呈现出显著的负向作用,且这种负向效应在农村家庭中影响更为深远;父母情感投入和家庭教育投入在家庭教育期望和青少年发展之间发挥了明显的中介作用,其产生的效应因代际偏差类型而异;当父母和子女都具有较高的教育期望时,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和父母情感的双向投入,家庭内部资本更容易有效传递,激发青少年发展潜力;当父代相较子代的教育期望偏高时则无法发挥中介变量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提示在诸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建设的宏观层面中着力均衡父母和子女的教育期望,构建社区赋能、学校联动和家庭教育的多元育人体系,提升农村弱势家庭的教育回报预期并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支持,在家庭教育实践的微观层面中注重激发青少年的内在自驱力,在其成长过程中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动态调整家庭教育投入和父母情感投入,积极探索多渠道的家庭教育参与方式等将是促进青少年发展的有效途径。

    2024年01期 v.46;No.263 5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下载次数:2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生育意愿存在同群效应吗?——来自中国社区的经验证据

    周兴;李芝辰;

    在人口出生率持续低迷的背景下,研究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有研究对生育意愿的各种影响因素展开了大量讨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生育意愿的研究大多假设个体为一个“独立”的决策者,并未充分考虑周围群体的行为决策对个体产生的影响。而在“心理效应”以及“学习效应”的作用下,个体的生育意愿也可能会受到他人行为决策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同群效应。本文基于研究假说,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的微观数据对生育意愿的同群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社区平均生育水平会对个体的生育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个体的生育意愿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同群效应。在稳健性检验中,采用工具变量法、替换被解释变量、缩减样本范围以及更换模型的方式对实证结果进行重新估计后,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方向及显著性与基础模型基本一致,表明实证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意愿的同群效应在城乡归属、年龄阶段以及婚姻状态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首先,从城乡差异来看,由于乡村地区的社区居住形式以及传统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使同群效应对乡村个体的生育意愿所带来的边际影响要明显高于城镇个体;其次,从年龄差异来看,受到性格特点以及所处人生阶段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年轻个体的生育意愿所表现出的同群效应要弱于年龄较大的个体;再次,从婚姻状态的差异来看,由于在婚个体考虑生育的可能性更高并且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关于生育决策的社会舆论压力,因此其生育意愿所表现出来的同群效应也要明显强于未婚等其他婚姻状态的个体;最后,调节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的认知水平以及对信息获取渠道的倾向会对其生育意愿的同群效应产生明显的调节效应,即当个体的认知水平较高或者个体将互联网作为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时,其生育意愿所表现出的同群效应会相对减弱。为提高居民的生育意愿,社区可以尝试建立社区内部的生育信息交流平台,同时政府也应建立关于生育的舆情追踪监测机制,及时把握和干预社会中有关婚育的舆情动态,充分发挥同群效应对生育意愿的正向影响作用。

    2024年01期 v.46;No.263 6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2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

  • 社会网络对中青年群体养老责任认同的影响研究——基于CGSS 2018年数据的检验

    陆杰华;谷俞辰;

    从人口代际更迭的角度看,我国目前的中青年群体步入老年阶段后将面临重度老龄化和高龄老龄化并存的养老困境,亟须通过前瞻性制度规划和资源准备避免养老压力的代际叠加。由于认知是意愿形成和行为选择的前提与基础,中青年群体对养老责任归属的态度直接关系未来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的养老方式,厘清其对养老责任主体的倾向与偏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判未来潜在的养老需求,从而在养老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均的情况下实现“有备而老”的积极老龄化目标。同时,我国是典型的人情关系社会,人们往往会借助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网络及相应资源降低养老活动的运行成本,尤其在家庭养老功能日趋萎缩的背景下,社会网络正在成为个体应对养老风险的重要支持力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形式日益普及,也为保障老年福祉提供了新的可能。但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对中青年群体和社会网络因素关注不足,仍然存在研究内容和研究维度上的缺位。基于此,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我国中青年养老责任认同的变迁趋势,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社会网络各因素对中青年养老责任认同的作用机制,并以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家庭赡养功能持续弱化的宏观背景下,传统的代际责任伦理在我国中青年群体中仍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同时其对社会养老机制和自我养老机制的接受度逐渐提高。而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发挥非正式保险的效用,对正式养老制度形成补充,进而降低社会风险对家庭的冲击。其中,以朋友交往为代表的强关系对子女养老发挥强有力的替代作用,弱关系网络主要具有补充功能,说明群体信任更强的强关系网络具备弱关系无法比拟的养老资源优势。而互联网作为社会网络中交往行为和互动关系的新表征形态,通过信息传递与政策普及,增强互助养老意识,社会信任则代表个体获取社会关系网络中信息与资源的能力,通过建构社会资本,弱化人们对子女和家庭养老的依赖。因此,以社会支持网络对现有养老实践作出补充,或将在有限养老资源的约束下缓解我国持续加剧的养老压力。

    2024年01期 v.46;No.263 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28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准老年人子女结构对社会流动预期的影响

    石人炳;胡惠敏;

    50-59岁的准老年人将在未来10年内陆续步入老年,个体有发生主观社会流动的可能性。社会流动预期能反映即将步入老年这一“事件”对准老年人心态的影响。研究准老年人主观阶层认同的分布特点和社会流动预期的影响因素为帮助准老年人群体构建积极老龄观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本文关注准老年人当下及10年后主观阶层认同的群体分布特点,同时重点关注准老年人子女的数量和性别结构如何影响其社会流动预期,影响效应是否存在城乡差异。本研究基于费孝通的“反馈模式”,提出“现实压力机制”和“预期反馈机制”两种假设路径。文章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年和2021年数据描述准老年人主观阶层认同的分布特点,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控制准老年人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主观社会感受等变量的基础上,分析子女的数量和性别结构对准老年人社会流动预期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准老年人当前及10年后的认同阶层分布均存在“向下偏移”,但这一特征有所弱化;大部分准老年人的社会流动预期呈现小跨度向上流动的特点。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有2个孩子的准老年人相比只有1个孩子的社会流动预期更高,儿女双全的准老年人社会流动预期高于只有1个女儿的准老年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预期反馈机制”,即子女数量更多的准老年人对于未来能从子女处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抱有更高的期待,因此产生了更为积极的向上社会流动预期。此外,子女数量与子女性别对准老年人社会流动预期的影响存在城乡差异,2个孩子、儿女双全、2个及以上女儿、2个及以上儿子均显著正向影响非农业准老年人的社会流动预期,但对农业准老年人的社会流动预期影响不显著。“预期反馈机制”对这一结果的解释存在局限,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压力-反馈机制”假说,即城市准老年人支持子女的现实压力可能拉低了其对当前所处阶层的判断,当他们完成支持者到被支持者的身份转换之后,认同的主观社会阶层提高,因此出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预期。

    2024年01期 v.46;No.263 9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8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劳动与就业

  • 养育子女数量对男性工资收入的影响

    杨华磊;汤小庆;

    随着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男性育儿日益普遍,子女数量增加将挤占男性劳动时间,带来工资收入损失。与此同时,男性也承担更多的育儿经济责任,经济压力可能推动男性努力工作、赚取更多收入。那么养育子女数量究竟对男性工资收入产生何种影响?是“父职惩罚”还是“父职激励”?为回答此问题,本研究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一孩性别为工具变量,探究子女数量对男性工资收入的影响、影响机制及差异性。研究发现:第一,子女数量每增加1个,男性工资收入增长6.1%,即子女数量越多,男性工资收入越高,在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第二,子女数量增多不仅促使男性提升劳动供给数量,如增加额外工作量,进而提升工资收入,还促使男性提升劳动供给质量,如提高工作效率、进行职业向上流动,从而实现增收。第三,子女数量对男性工资收入的影响在户籍、地区、受教育水平方面存在差异性,相较于农村户籍群体,非农户籍群体面临的经济负担更大,他们获得更高工资的动机更大,因此子女数量对非农户籍群体的收入提升作用更大;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更发达,东部地区的劳动者获得高工资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子女数量对东部地区群体的收入提升作用更强;相比于高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群体,高中以上受教育水平群体由于人力资本优势更容易进行职业流动、获得高工资,因此子女数量对高中以上受教育水平群体的收入提升效应更强。本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一方面,现有研究大多聚焦女性,本研究将样本拓展至男性,发现子女数量的增加导致男性工资收入的提升,验证了“父职激励”这一假说;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从劳动供给数量方面解释子女数量与工资收入之间的关系,忽视劳动供给质量,本研究进一步拓展,发现子女数量导致男性工资收入增加的原因不仅在于额外工作量的增加,还在于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职业的向上流动。这些结论说明全面三孩政策不仅有利于增加未来劳动供给,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当前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工资收入,从而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2024年01期 v.46;No.263 11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1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书评

  • 《青年就业问题应对之道——基于公共卫生危机视角》评介

    童玉芬;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首位,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促就业、拓岗位,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2024年01期 v.46;No.263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