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光照;翟振武;
未婚生育状况及其婚姻进度效应是了解第二次人口转变的重要观察点,对于理解中国婚育转变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国内研究主要将生育置于婚内讨论,鲜有关注婚前生育。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1980年以后出生女性的未婚生育现状,利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和倾向值匹配方法考察未婚生育对女性进入初婚的影响。结果表明约6.5%的女性曾经历未婚生育事件,其中超过九成的未婚初育是计划内怀孕的结果,随着出生队列推移,未婚生育女性的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婚姻登记制度对婚龄的限制、传统事实婚姻惯习、计划生育对男孩偏好和多孩偏好的强化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女性的未婚生育。从婚姻进度效应来看,未婚生育对女性初婚主要呈现出促进效应,且这种婚姻促进效应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有所增强。婚姻登记制度、相关落户制度等社会制度因素与子女中心主义、合法性诉求等个体观念因素的共同作用带来了未婚生育的婚姻促进效应。中国第二次人口转变在未婚生育领域表现出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发展轨迹,传统观念和行为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冲突、错位与磨合是引发中国未婚生育及其婚姻促进效应的主要动力。在中国,生育和婚姻尚未出现“脱钩”,先育往往紧随着后婚,但这种现象可能在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发生改变。
2023年02期 v.45;No.258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20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孙文凯;张政;
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逐年下降,“全面两孩”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我国女性生育率下降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有密切关系。考虑我国就业市场存在较为明显的体制内外差异,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工作单位性质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并研究具体影响机制。首先,使用面板数据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发现在体制内工作会显著提高黄金育龄女性期望生育数及二孩生育意愿。其次,通过PSM-DID、工具变量模型等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主要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体制内工作的女性在每周工作时间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拥有更多时间养育孩子有利于提高其生育意愿。体制外工作女性的生育惩罚更大,生育的机会成本也更高,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制外工作女性的生育意愿。此外,社会保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女性的生育意愿。本文为理解工作单位性质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以及中国市场化推进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提供了新证据。在当前严峻的人口形势下,应特别注意提高体制外工作女性的福利水平,完善福利保障,减少生育惩罚,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女性面临的“工作-家庭”问题,从而为女性营造一个友好的工作和生育环境。
2023年02期 v.45;No.258 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27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3 ] - 石智雷;滕聪波;
面对日趋严峻的生育形势,我国渐进式地放开了二孩、三孩生育数量限制并采取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在三孩政策的背景下,探究以托育服务为代表的生育支持政策如何影响生育意愿对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21年湖北省托育机构普查数据与第三期“湖北百县生育调查”数据,从托育机构的类型、招生规模、师资力量、经营投资等方面综合分析托育服务发展的现状;基于多维视角,通过托育服务的规模、密度、普惠和质量四个维度构造托育服务可及性指数,重点研究托育服务可及性对城乡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效应。托育机构普查结果显示:湖北省现有托育机构2 167家,每百婴儿托位数为6.53个,每百平方公里托育机构数为4.59个,生均月收费占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8.08%,仅有18.3%的托育机构提供多样化的托育服务。回归结果显示:托育服务可及性的增强显著提升了城乡家庭的生育意愿;托育服务可及性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乡家庭有二孩生育意愿的概率增加20.3%,有三孩生育意愿的概率增加7.1%。进一步研究发现托育服务普惠和空间可及性的增强可以显著提升城乡家庭的生育意愿,尤其是二孩生育意愿;托育机构数量的增加既能提升城乡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又能提升其三孩生育意愿;托育服务质量对城乡家庭的生育意愿影响不明显。
2023年02期 v.45;No.258 2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3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3 ] - 梁海艳;
生育不仅是人类的自然行为,也是复杂的社会行为,人们的生育行为选择受诸多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提出了“标准月”的概念,并将其用于校正两次人口普查前一年12个月的出生人口数,然后计算中国出生人口的月偏移度,并进一步从省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的维度分析中国出生人口月偏移度的基本特征。结果发现:中国出生人口的月度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总体上,普查前一年11月至后一年3月出生人口明显偏多,4月至10月出生人口明显偏少。中国出生人口月度模式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天津、黑龙江、山东、陕西4个省(市)月出生人口离散系数明显偏高。出生人口月偏移度的城乡差异较为明显,城镇高于乡村。中国出生人口的月偏移度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不存在男孩或女孩出生高峰月,男孩与女孩的出生月份分布模式几乎完全一致。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调整小学生入学年龄的计算日期限制,建议调整为从入学当年8月31日至12月31日期间年满六周岁,这样能够保证让同龄学生可以在同一年入学;二是建议育龄夫妇在备孕过程中避免刻意通过各种手段预知胎儿性别,应秉持男女平等的观念,重点关注胎儿的发育和健康状况。
2023年02期 v.45;No.258 4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