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刊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专栏

  • 中国女性未婚生育现状及其婚姻进度效应

    金光照;翟振武;

    未婚生育状况及其婚姻进度效应是了解第二次人口转变的重要观察点,对于理解中国婚育转变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国内研究主要将生育置于婚内讨论,鲜有关注婚前生育。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1980年以后出生女性的未婚生育现状,利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和倾向值匹配方法考察未婚生育对女性进入初婚的影响。结果表明约6.5%的女性曾经历未婚生育事件,其中超过九成的未婚初育是计划内怀孕的结果,随着出生队列推移,未婚生育女性的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婚姻登记制度对婚龄的限制、传统事实婚姻惯习、计划生育对男孩偏好和多孩偏好的强化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女性的未婚生育。从婚姻进度效应来看,未婚生育对女性初婚主要呈现出促进效应,且这种婚姻促进效应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有所增强。婚姻登记制度、相关落户制度等社会制度因素与子女中心主义、合法性诉求等个体观念因素的共同作用带来了未婚生育的婚姻促进效应。中国第二次人口转变在未婚生育领域表现出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发展轨迹,传统观念和行为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冲突、错位与磨合是引发中国未婚生育及其婚姻促进效应的主要动力。在中国,生育和婚姻尚未出现“脱钩”,先育往往紧随着后婚,但这种现象可能在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发生改变。

    2023年02期 v.45;No.258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20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工作单位性质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

    孙文凯;张政;

    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逐年下降,“全面两孩”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我国女性生育率下降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有密切关系。考虑我国就业市场存在较为明显的体制内外差异,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工作单位性质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并研究具体影响机制。首先,使用面板数据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发现在体制内工作会显著提高黄金育龄女性期望生育数及二孩生育意愿。其次,通过PSM-DID、工具变量模型等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主要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体制内工作的女性在每周工作时间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拥有更多时间养育孩子有利于提高其生育意愿。体制外工作女性的生育惩罚更大,生育的机会成本也更高,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制外工作女性的生育意愿。此外,社会保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女性的生育意愿。本文为理解工作单位性质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以及中国市场化推进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提供了新证据。在当前严峻的人口形势下,应特别注意提高体制外工作女性的福利水平,完善福利保障,减少生育惩罚,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女性面临的“工作-家庭”问题,从而为女性营造一个友好的工作和生育环境。

    2023年02期 v.45;No.258 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27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3 ]
  • 三孩政策下托育服务可及性与生育释放效应

    石智雷;滕聪波;

    面对日趋严峻的生育形势,我国渐进式地放开了二孩、三孩生育数量限制并采取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在三孩政策的背景下,探究以托育服务为代表的生育支持政策如何影响生育意愿对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21年湖北省托育机构普查数据与第三期“湖北百县生育调查”数据,从托育机构的类型、招生规模、师资力量、经营投资等方面综合分析托育服务发展的现状;基于多维视角,通过托育服务的规模、密度、普惠和质量四个维度构造托育服务可及性指数,重点研究托育服务可及性对城乡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效应。托育机构普查结果显示:湖北省现有托育机构2 167家,每百婴儿托位数为6.53个,每百平方公里托育机构数为4.59个,生均月收费占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8.08%,仅有18.3%的托育机构提供多样化的托育服务。回归结果显示:托育服务可及性的增强显著提升了城乡家庭的生育意愿;托育服务可及性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乡家庭有二孩生育意愿的概率增加20.3%,有三孩生育意愿的概率增加7.1%。进一步研究发现托育服务普惠和空间可及性的增强可以显著提升城乡家庭的生育意愿,尤其是二孩生育意愿;托育机构数量的增加既能提升城乡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又能提升其三孩生育意愿;托育服务质量对城乡家庭的生育意愿影响不明显。

    2023年02期 v.45;No.258 2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3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3 ]
  • 中国出生人口月度模式及其特征研究——基于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梁海艳;

    生育不仅是人类的自然行为,也是复杂的社会行为,人们的生育行为选择受诸多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提出了“标准月”的概念,并将其用于校正两次人口普查前一年12个月的出生人口数,然后计算中国出生人口的月偏移度,并进一步从省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的维度分析中国出生人口月偏移度的基本特征。结果发现:中国出生人口的月度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总体上,普查前一年11月至后一年3月出生人口明显偏多,4月至10月出生人口明显偏少。中国出生人口月度模式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天津、黑龙江、山东、陕西4个省(市)月出生人口离散系数明显偏高。出生人口月偏移度的城乡差异较为明显,城镇高于乡村。中国出生人口的月偏移度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不存在男孩或女孩出生高峰月,男孩与女孩的出生月份分布模式几乎完全一致。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调整小学生入学年龄的计算日期限制,建议调整为从入学当年8月31日至12月31日期间年满六周岁,这样能够保证让同龄学生可以在同一年入学;二是建议育龄夫妇在备孕过程中避免刻意通过各种手段预知胎儿性别,应秉持男女平等的观念,重点关注胎儿的发育和健康状况。

    2023年02期 v.45;No.258 4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

  • 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

    李竞博;姜全保;

    中国人口规模已经进入负增长阶段,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使用1991-2020年省级数据,利用面板门槛效应模型研究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考虑实际经济运行的条件下,以人口老龄化作为门槛变量,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为负,且人口规模扩大或缩小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强于对经济增长数量的影响,而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数量的影响为正;在人口规模变动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质量均呈“U”型的关系。在生育政策调整的情况下,还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投资、资本集聚、开放对外市场等途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人口规模有助于经济增长数量的提高,但规模扩张却不利于实现效率优先的发展目标,即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在人口规模巨大优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并不是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变量,在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并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仍然规模巨大的劳动年龄人口,提高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基本路径之一。

    2023年02期 v.45;No.258 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49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3 ]
  • 隔代照料经历对中国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

    杨雪;尹豆豆;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变迁产生广泛影响,家庭内部代际互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伴随“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为兼顾工作与家庭,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妻向子女的(外)祖父母寻求育儿帮助,老年人隔代照料作为家庭层面支持生育的有效方式之一也逐渐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运用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借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广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隔代照料经历对中国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隔代照料经历会增强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体现了家庭内部资源代际交换与家庭成员责任承担的相互交织;子女给予老年人养老支持起部分中介作用,即隔代照料经历使老年人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生活支持和情感支持,进而强化其未来与子女同住的养老意愿。在现阶段生育政策不断调整、家庭结构发生改变的背景下,家庭养老始终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外)祖父母照料孙子女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有利于缓解家庭育儿压力,突出老年人的家庭价值与社会价值,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促进代际协作融合,在家庭内部逐步形成照料孙辈与赡养老人的和谐代际互动模式。

    2023年02期 v.45;No.258 6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28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 ]

人口流迁

  • 中国省际流动人口流入地宏观选择机制的稳定性——兼论重力模型的理论扩展与实证检验

    周皓;刘文博;

    对流动人口流入地宏观选择机制及其稳定性的讨论有助于深入理解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文章使用2000-2020年间历次人口普查、小普查及相关统计年鉴数据,结合迁移网络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宏观理论,在统计检验多种重力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分层泊松模型考察社会网络、劳动力规模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在省际流动人口流入地选择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在时间上的稳定性;并在中国情境下对经典的存量重力模型进行理论扩展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流出地与流入地的迁移社会网络对迁移流的规模与方向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作用在历时变化中呈现出极强的稳定性;作为人口迁移流的源头,流出地劳动力人口规模对人口迁移流呈现显著且一致的正向影响;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流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仍然是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重要原因;流出地人口的流动强度对人口迁移流发挥着极强的持续稳定性影响,显现出流出地流动文化在供应端的决定作用。鉴于社会网络在流入地选择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的存量重力模型应被扩展为社会网络-重力模型;鉴于流出地劳动力规模在省际人口迁移流中的基础作用,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的可持续问题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023年02期 v.45;No.258 8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1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人力资本与就业

  • 数字科技赋能劳动力就业:内在机理与微观证据——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赵放;蒋国梁;

    数字经济时代,发挥数字经济新优势,释放数字科技对劳动力就业的赋能效应是稳定民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数字科技赋能劳动力就业的内在机理,运用Probit模型、IV-Probit模型、KHB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科技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了显著的赋能作用,能够促进劳动力实现就业,并且在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工具变量法、更换变量衡量方法、调整样本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稳健;进一步的中介机制结果显示信息流动效应、人力资本赋能效应和就业渠道拓展效应是数字科技赋能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中间路径,人力资本赋能效应所占比重最大,信息流动效应次之,就业渠道拓展效应所占比重最小;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科技对高学历劳动力就业的赋能效应较强,对低学历劳动力就业的赋能效果较弱;对未婚群体就业的赋能效应较强,对已婚群体就业的赋能效果较弱;对中年群体就业的赋能效应较强,对青年群体就业的赋能效果较弱。结合研究结论,建议未来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劳动力就业过程中所起到的加快信息流动、提升劳动者工作技能、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的功能,积极搭建就业信息及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释放数字科技对劳动力就业的赋能效果。

    2023年02期 v.45;No.258 9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29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